2024年6月17日,光明日报客户端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为题,报道北航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果。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
本报记者 刘博超 通讯员 唐鹏飞 王萌
6月的北航,草木葱茏,生机勃勃。在峥嵘岁月中诞生,在时代浪潮中成长,在伟大征程中腾飞,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记录着北航人培育栋梁、为国铸剑的辛勤汗水,每一株草木都见证着北航人爱党报国、挺膺担当的绚丽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系统部署。北航人深刻认识到,作为高校“第一方阵”,必须心怀“国之大者”,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近年来,北航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自信自立、始终坚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持师生为本,“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内涵引领、系统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 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2023年“七一”前夕,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北航党委书记赵长禄为全校党员师生代表上了一堂专题党课。他表示:“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师生要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真正把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空天报国、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校党委书记赵长禄讲授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坚决完成中央和上级交办给我们的重大任务。”在第七届“感动北航”榜样人物和群体颁奖典礼上,北航无人系统研究院某飞行器科研团队代表这样说。大漠荒野、原始丛林,是他们试验的征途,敢为人先,久久为功,是他们铸就“国之重器”的信念,他们常年以校为家、以试验场为家,近年来不断取得开创性成果。
一直以来,北航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学校党委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系统谋划和推进事业发展,实施校院两级综合改革,优化制度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办学活力不断激发。扎实开展历次党内集中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断砥砺初心、坚定信念。近年来,学校“大党建”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有力,将支部建在教研室、科研团队、管理服务一线,将战斗堡垒挺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沿,党建对事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断完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提升。
北航师生志愿者承担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
“为了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需求,我们再难也要做!”干部教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立下铮铮誓言。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在天安门前和冬奥会场,北航青年立时代潮头、与祖国同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青春最强音。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在革命老区、中阳大地,北航人一茬接着一茬干,留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坚实足迹。
师生研讨科学问题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要去哪儿?”“祖国的蓝天!”在“北京一号”下,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北航校友罗阳与学子们跨越时空对话。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大师剧《罗阳》,是新生入学必看的音乐剧,在青年学子心中撒播下空天报国的梦想。
祖国的蓝天和大地见证着这些梦想生根发芽。近年来,有近200名研究生成为国家级科技奖励署名获奖人,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航空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从在校园里“当总师”,到成长为行业的领军领导人才,再到“去太空出差”的载荷专家,北航人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我国首位载荷专家、北航青年教授桂海潮圆满完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出征任务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得益于北航近年来系统谋划和扎实推进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按照“厚植情怀、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打造“四强”人才培养模式,以一流理念、一流师资、一流平台、一流服务、一流文化培养一流人才。
从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书院制管理,到有组织地推进特色化、示范性培养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北航获批了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未来技术学院、首批国家集成电路学院等国家级示范项目,牵头发起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并担任首批理事长单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
校长王云鹏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作大会暨首届产教论坛开幕式上讲话
从学生组团参与校内“冯如杯”竞赛,到实现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荣誉称号“大满贯”,三次捧得全国“挑战杯”竞赛最高荣誉,连续十八届捧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优胜杯……“科研课堂、校内竞赛、国内平台、国际品牌”科创育人体系为学生开展科创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培育了以“冯如三号”、“北航四号”等为代表的学生科创团队,他们屡次打破世界纪录、挑战技术前沿,荣获多项国际、全国竞赛奖励。
北航实现首都“挑战杯”六连冠
“我的目标就是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 北航首届立德树人成就奖获得者、我国著名飞机结构疲劳专家高镇同院士自豪地表示。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北航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树立了潜心育人、崇尚创新的鲜明导向,崇尚立德树人成效、崇尚卓越学术成就在校内蔚然成风。先后评选出74位“立德树人奖”获得者,在“师德讲坛”上讲述他们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3人,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近年来新增两院院士13人,其中2023年新增5人,国家级人才占专任教师比例17%,教师队伍创新活力大幅跃升,名师名课名教材成为人才培养强劲引擎。
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历时15年取得微型动力技术新突破,研发出仿生‘昆虫’机器人……”2024年5月,央视《新闻联播》的一则报道在北航人的朋友圈“刷屏”。
“最主要的突破是动力技术。”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闫晓军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微尺寸仿生机器人,灵感来源于蟑螂,不足一枚硬币大小,有望助力灾后搜救、大型机械设备和基础设施损伤检测等。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北航科研团队取得微型动力技术新突破
在北航建校70周年大会上,校长王云鹏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高等教育第一方阵,北航将坚守空天报国志向,勇于创新突破,矢志逐梦一流,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勇于创新,正是流淌在北航人血脉中的基因。
走进北航校史馆,五层楼高的大型雕塑巍然矗立,上面镌刻着四个大字——“空天报国”,这是一种跨越70余年精神力量,更是所有北航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不断鼓舞着北航师生在多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创新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再立新功——
100多人经过20余年不懈努力攻关,向锦武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型中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系统,为我国无人机的跨越式发展和设计、制造与试验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突出贡献,在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瞄准电磁兼容与防护机理研究与工程设计难题,苏东林院士团队提出有关装备电磁兼容及防护量化设计理论方法、建立数字仿真和半实物仿真模型库、构建精准检测技术体系,在陆海空天电领域规模化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深耕新型热电材料及器件研发,赵立东教授带领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团队,连续9次在高水平期刊《科学》上发表成果;
法学院民法团队深度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立法论证,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
赵立东教授领衔新型热电材料及器件研发团队
近年来,北航坚持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明确“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学科建设方针,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10个高峰学科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系统优化学科布局,积极布局新兴、前沿、交叉方向。分级打造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创新中心等一批科教协同平台,建立学科交叉、人才汇聚和资源集约保障机制。空天信融合、理工文医交叉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航医学工程及工程医学科教协同平台
坚持“四个面向”,获批建设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牵头和共建1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体系。近年来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一等奖6项,居全国高校第二。一项项重大成果为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彰显了北航逐梦空天、为国铸器的使命担当。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航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弘扬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以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敢为人先的魄力勇气、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拼搏的奋进品格、担当有为的实干作风,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篇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交出一份不负祖国、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北航答卷。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